返回

文言文阅读

一、(长沙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宜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①亡:通“无”,没有。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通“现”,呈现。③春秋:年纪。④夷灭:被杀。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⑨衿:衣襟。⑩决:同“诀”。

【背景资料】本文段选自班固所著《汉书》中的《苏武传》。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达19年之久,始终没有投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武使匈奴明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B.为武置酒设乐/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请毕今日之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D.与武决去/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两章)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陵见其至诚

A.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记》)

B.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C.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雎不辱使命》)

D.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2)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4. 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1.B  解析:B项中两个“置”,前者为“摆、摆下”的意思,后者为“放、放置”的意思,所以意义不相同。A项中两个“使”都是“出使”的意思;C项中两个“毕”都是“完、完成”的意思;D项中两个“去”都是“离开”的意思。

2.A  解析:例句中的“其”是人称代词,可译为“他”,A项中“其”与例句中“其”含义和用法相同;B项中的“其”指“其中的”;C项中的“其”是副词,用来加强语气,不翻译,也可理解为“可要、一定要”;D项中的“其”是副词,表示反问揣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3.(1)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儿子侍奉父亲一样。儿为父死,不会有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2)啊!苏武是义士啊!我和卫律的罪过就如通天一样大啊!

 解析:两个句子均出自课外,翻译时要注意“字字对应”,即将原句中每个词的意思都落实在翻译出来的句子中。句(1)要注意落实“事”“犹……也”“愿”的意思,句(2)要注意落实“嗟呼”“义士”“上通于天”的意思。

4.理由:在无人之地,一心为汉却无人知晓;皇上年岁已大,法律无常,滥杀无辜。值得学习的精神:忠贞爱国;宁死不屈的气节。(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第一问)通读原文可知,李陵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劝说苏武的:身在荒无人烟的北海,回不去汉朝,对汉廷的忠义无法实现;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可见,李陵劝降采用的是攻心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二问)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不屈服,面对北海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不屈服,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忠贞之士的光辉形象。当李陵说“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时,苏武回答“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气节和始终不渝的精神。这些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译文: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担任侍中一职。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汉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在哪里显现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又替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儿子侍奉父亲一样。儿为父死,不会有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您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苏武是义士啊!我和卫律的罪过就如通天一样大啊!”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苏武留在匈奴一共十九年,当初出来时还是壮年,等到回来的时候,胡子头发全白了。

二、(河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归钺 ,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罪过钺,父大怒逐之。钺数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钺依依户外,俯首窃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钺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后大饥,母不能自活。钺往涕泣奉迎,母自惭,从之。钺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身微贱而其行卓,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选文有改动)

【注】①归钺:人名。②喋喋:说话没完没了。③数:屡次。④依依:依恋的样子。⑤窃:偷偷地。⑥致:送达。⑦饥:饥荒,年成不好。⑧奉迎:迎接。奉,敬辞。⑨卓:高。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比”的义项有:①并列,挨着;②顺从,和顺;③比较;④及,等到。“比归,母又复杖之”中的“比”,应选的一项是(    ) (填序号)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父大怒逐之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①母与其子居  ②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C.①独其宗亲邻里知之  ②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①身微贱而其行卓  ②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  由是:       

(2)钺贩盐市中  市:       

(3)而己有饥色  色:       

(4)奉母终身怡然  怡然:       

4.对选文中加横线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

                                                                                           

5.归钺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1.④  解析:“比归,母又复杖之”的意思是“等到归钺回到家的时候,后母又用棍子打他”。除④之外的其他几个义项放到句子中都讲不通。

2.A  解析:A项中的两个“之”都是代词,分别指归钺和重修岳阳楼这件事;B项中的两个“与”都是介词,和;C项中的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D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

3.(1)因为这样(因此)  (2)市场(集市)  (3)脸色  (4)高兴的样子

解析:这四个词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到。《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中的“由是”和(1)句中的“由是”意思一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百里奚举于市”“征于色,发于声”中的“市”“色”和(2)(3)句中的“市”“色”意思一样。《桃花源记》中“怡然自乐”中的“怡然”和(4)句中的“怡然”意思一样。

4.示例:归钺流着泪说:“母亲,我接您来了。现在闹饥荒,请您住到我家去吧!我会好好照顾您的!”后母说:“孩子,过去都是我糊涂啊,让你受委屈了。那我就跟你走吧。”(对话符合当时情境和人物身份,语言通顺,意思对即可) 

解析:从画线句子中的“涕”可看出归钺接后母时不计前嫌,十分真诚,而从“惭”字可以看出后母对自己先前的行为感到愧疚。可从这两方面来设计对话,同时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

5.①关心后母送食物;②灾荒年接后母;③忍饿让食给后母;④侍奉后母始终很高兴;⑤从不说后母不好。(意思对即可) 

解析:在父亲死后,归钺经常关心后母,并送去甘美新鲜的食物。遇到饥荒时,归钺把后母接到家中。在得到食物时,宁愿自己挨饿,也先给后母。侍奉后母始终很高兴,从来不说后母不好。

参考译文:

归钺,早年丧母,父亲又娶了后妻,生了儿子,归钺因此失去父爱。家中贫穷,后母又喋喋不休地数说归钺的过错,父亲大怒,赶走他。归钺屡次遭到困顿,在路上爬行,等到回到家的时候,后母又用棍子打他,屡次濒临死亡。归钺在门外留恋不舍,想进屋又不敢,低着头偷偷地流泪,族人没有不怜悯他的。

父亲死后,后母和她的亲儿子在一起居住。归钺在集市上卖盐,时常偷偷地见他的弟弟,并询问后母的饮食,送给他们甘甜新鲜的食物。后来发生严重饥荒,后母不能养活自己。归钺前去,流泪哭泣恭敬地迎接后母,后母自感惭愧,被归钺的诚恳感化,跟随归钺去了。归钺有了食物先给后母和弟弟,而自己却忍饥挨饿。归钺侍奉后母一生和悦。归钺直至已老将死,始终不说后母不好的事。

这是归氏家族的孝子,只因为他的行为高尚而身份低贱,只有他的亲族邻居知道他的事迹,于是就想扩大他的名声使他的高尚行为得以广泛传扬。

三、(上海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陆象山 少年时,常坐临安市肆观棋,如是者累日。棋工曰:“官人日日来看,必是高手,愿求教一局。”象山曰:“未也。”三日后却来,乃买棋局一副,归而悬之室中。卧而仰视之者两日,忽悟曰:“此《河图》数也。”遂往与棋工对,棋工连负二局。乃起谢曰:“某是临安第一手棋,凡来着者,皆饶一先。今官人之棋,反饶得某一先,天下无敌手矣。”象山笑而去。

【注】①陆象山:南宋哲学家。②肆:店铺。③河图:介绍占卜等内容的书。④某:我。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常坐临安市肆观棋。

                                                                                           

2.对陆象山棋艺进步的原因,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A.常找高手过招      B.观摩他人下棋

C.善于知识迁移        D.善于思考领悟

E.坚信天下无敌

3.结尾“象山笑而去”,请写出“笑”的含义。

                                                                                           

答案:1.(陆象山)常坐在临安集市的店铺里看人下棋。 

解析:翻译这句话,一方面要注意“市肆”的意思;另一方面要补出省略的主语成分,即“谁”“常坐临安市肆观棋”,联系前文应是陆象山。

2.AE  解析:由“常坐临安市肆观棋”,可知B项说法正确;根据“卧而仰视之者两日,忽悟曰:‘此《河图》数也。’”,可知C、D两项说法正确。而A、E两项在文中没有体现,所以理解是错误的。

3.(赢棋后)得意;笑棋工自大。 

解析:“笑”是神态描写,联系文中“官人日日来看,必是高手,愿求教一局”“某是临安第一手棋,凡来着者,皆饶一先”等句子,足见“棋工”有点自大。而象山赢棋后,定会十分得意。一个“笑”字,意味丰富。

参考译文:

陆象山少年时,常坐在临安集市的店铺里看人下棋,这样(看了)好几天。棋手说:“公子每天来看,一定是高手,希望能请教一局。”象山说:“还不行。”三日以后回来了,于是买了一副棋局,回到家中挂起来。躺着仰看了两天,突然领悟,说:“这就是《河图》的技艺啊。”于是前往和棋手对弈,棋手连续输了两局。(棋手)于是起身推辞说:“我是临安第一高手,和每个过来下棋的人对弈,(我)都会让一子。如今和公子对弈,反而被让一子,公子天下无对手了。”象山笑着走了。

四、(浙江杭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

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于古义之晦,于抄写之误,皆一一正之。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于校雠如此。又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无所不达。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及同时惠栋、戴震所未及。

(二)

刘羽冲,沧州人,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院,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①校雠(chóu):校对。②藉(jiè):借助。③经年:一年左右。④沟洫:沟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阅十年而书成(经历)

B.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探求)

C.自谓可将十万(带领)

D.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会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乃撰《广雅疏证》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

先帝不以臣卑鄙

C.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D.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

                                                                                           

                                                                                          

(2)恒独步庭院,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

                                                                                           

                                                                                           

4.结合王念孙、刘羽冲不同的治学态度,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1.D  解析:“会”在古汉语中常用的意思:①会合;聚集。《陈涉世家》:“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②会盟;宴会。③领会;理解。《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④适逢;恰巧遇上。《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⑤将要。《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结合句子的意思,D项中的“会”应解释为“适逢,正赶上”。

2.CD  解析:C项中的两个“为”都解释为“被”,表示被动。D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解释为“在”。A项,于是/竟然。B项,连词,可解释为“来”/介词,因为。

3.(1)(王念孙)被罢免官职以后,每天以著书立说为娱,著有《读书杂志》。

(2)(刘羽冲)常常在庭院里独自漫步,摇着头自言自语:“古人怎么会欺骗我呢?” 

解析:翻译文言语句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及特殊句式等。(1)句中的“既”,可结合课文《桃花源记》中“既出,得其船”和《送东阳马生序》中“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来解释,意思为“已经”,“日”解释为“每天”。(2)句中“恒”可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恒亡”中的“恒”来解释,意思为“常常”,“岂”解释为“怎么”。要落实这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另外,这两句是省略句,都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分别补出主语来。

4.王念孙为考证一字而博及万卷,持之以恒,严谨治学,值得推崇;刘羽冲盲从典籍,泥古不化,落得可悲的下场,我们要引以为戒。  解析:此题作答注意题干中“结合王念孙、刘羽冲不同的治学态度”的要求,因此首先要对两个人的治学态度作个概括,王念孙体现的是治学严谨求实,而刘羽冲则盲目信任典籍,不知变通,然后谈出自己的启示。

参考译文:

(一)

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王念孙)被罢免官职以后,每天以著书立说为娱,著有《读书杂志》。当遇到文中的意思不明确的,文章抄写有错误的地方,他都一一加以订正。为了一个字的考证,要翻阅近万卷书,他就是这样精于校对。又因为邵晋涵先写了《尔雅正义》,他于是就撰写了《广雅疏证》,每天写三个字为一个阶段,经过了十年把这本书写成,一共写了三十二卷。这本书根据字的古音来探求它们的古义,能引申出相关的意思,扩充了《尔雅》《说文》,没有什么达不到的。然而声音文字部分的严格,一点也不乱。原来(他虽)借助张揖的书来采纳众多的学说,而实际上很多东西是张揖所不知道的,以及同时代的惠栋、戴震所没有达到的。

(二)

刘羽冲,是沧州人,性格孤僻,喜欢讲古制,实际上迂腐不切实际。他偶然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左右,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地方土匪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与他们战斗,结果全队溃败覆灭,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左右,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他画了图劝说州官。州官也喜欢多事,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水大量涌来,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差点儿成为(水里的)鱼。从此刘羽冲内心郁闷不得,常常在庭院里独自漫步,摇着头自言自语:“古人怎么会欺骗我呢?”像这样每天说上千百遍,只有这六个字。不久便得病死了。

五、(2016·湖北孝感中考)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题目。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节选)

【乙】

高祖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有删改)

【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降:投降。⑤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⑥子房:西汉名将张良。⑦连:率领。

1.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先帝称之曰能  吾能用之

B.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此所以失天下也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D.所降下者因以予之  收而攻蕲,蕲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

                                                                                          

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贤臣分别管理“宫中”“营中”之事,两个“必能”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B.乙文中高祖与功臣论得天下,“吾能用之”中的“能用”二字,揭示了高祖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C.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要求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显得义正词严。

D.乙文中将项羽失败和高祖取胜作了对比,突出高祖爱护人才、重用人才。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案:1.D  解析:A项中前一个“能”是“能干”之意,后一个“能”是“能够”之意。B项中前一个“为”是“被”之意,后一个“为”是“替、给”之意。C项中前一个“所以”是“……的原因”之意,后一个“所以”是“用……的方法”之意。D项“下”都是“攻下”之意。

2.(1)因此先帝才选拔他们留下来辅佐陛下您。(2)(他们)打了胜仗却不给他们功劳,攻占了土地却不给他们好处。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在翻译句子时,注意落实重点词语的意思。(1)句中“简拔”解释为“选拔”;“遗”读作“wèi”,意思是“给予”。(2)句中“而”表转折,解释为“却,但是”;“予”解释为“给”。

3.C  解析:刘禅与诸葛亮为君臣关系,C项中“要求”和“义正词严”不符合二人之间的关系,所以选C项。

4.同:他们都能重视人才,且知人善任,用人所长。

异:诸葛亮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解析: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作答,诸葛亮和刘邦在用人方面都重视人才,善用人才。甲文中诸葛亮用郭攸之、费祎、董允及将军向宠,都是量才而用,用人所长,而刘邦用张良、萧何和韩信,也是根据每个人的特点重用他们。两人不同的是,从甲文中“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性行淑均”可以看出,诸葛亮在用人上还注重“德”。

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高祖刘邦说:“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等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降服和攻下的地方就把它们赐给他们,与您的部属同享利益。项羽却嫉妒有功绩、有才能的人,打了胜仗却不给他们功劳,攻占了土地却不给他们好处,这就是他失天下的原因啊。”高祖说:“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率领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能任用(他),这就是他被我打败的原因。”

六、(河南中考)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二)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①荀罃: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下。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⑤备:准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独占。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保佑。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过失。

D.望其旗靡,故逐之            靡:倒下。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语段(一)的标题是后人另加的。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作为标题?

                                                                                           

4.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

                                                                                           

答案:1.C  解析:“狱”的意思是“案件”。

2.(齐国是)大国,很难预测(它的实情),(我)怕(他们)设有埋伏。(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句中“夫”用在句首,是发语词,一般表示要发表议论或说明,不译;“伏”解释为“埋伏”;“焉”在本句中是兼词,在那里。另外,注意本句中“……,……也”表明是判断句式,同时,这个句子还是一个省略句,因此,在翻译句子的时候,不仅要落实重点词语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式的特点,翻译要准确、通顺。

3.语段(一)主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制胜之道的议论,表现了曹刿的“远谋”。而对长勺之战中双方的对峙交锋描述不多。(意思对即可) 

解析:语段(一)重点突出曹刿的“远谋”:战前“论战”,指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得胜利的条件;战中“论战”,指出进攻和追击的最好时机;战后“论战”,总结战争经验,更显曹刿的卓越才能。全文内容皆围绕“曹刿论战”展开,故以此为题。而关于“长勺之战”的内容,文章描述不多,属于略写部分,故不能以此为题。

4.①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②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③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④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

解析:由“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等句子,可知“彼竭我盈”时要及时进攻;由“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等句子,可知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由“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可知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由“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等句子,可知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

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枯竭了。我对这几句话,经常思索玩味。大概用兵并没有其他的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用尽就可以了。三国时,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张辽;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于郝昭,两者失败都是起初气势过于锐不可当,渐渐就衰竭无力的缘故。只有荀罃攻下逼阳,士气已经衰竭而重新振作;陆抗攻下西陵,事先料到这座城不能迅速攻下,因而养精蓄锐,先准备好外援,等待城中的敌人力尽自毙。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七、(山东德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注】①曩(nǎng):从前。②雊(ɡòu):雉鸡叫。③天机:天性。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冈”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上使外将兵             B.其一犬坐于前

C.腰白玉之环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矣

B.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与月上下

C.①复与疏钟相间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①倘能从我游乎  ②请从吏夜归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4.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吠声如豹”都是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

                                                                                           

5.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案:1.C  解析:“夜登华子冈”中“夜”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在夜里”。A项中“外”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在外面”;B项中“犬”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狗一样”;C项中“腰”是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腰挂”;D项中“日”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每天”。

2.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一词多义,要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推敲其意义。D项中的两个“从”都是动词,“跟从”的意思;A项①中“是”是动词,表判断,②中“是”是代词,“这”的意思;B项①中“与”是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的意思,②中“与”是介词,“和”的意思;C项①中“间”是动词,“错杂、交错”的意思,②中“间”是动词,“参与”的意思。

3.示例:(1)夕阳要落山了,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2)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意思对即可) 

解析:翻译文言语句时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要注意重点词语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做到词达句顺。(1)句中“颓”解释为“落下”,“鳞”代指“鱼”;(2)句中“子”解释为“你”,“务”解释为“事务”。

4.示例:“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意思对即可) 

解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从表现手法和写作目的两方面思考。如“猿鸟乱鸣”通过对动物活动的描写,为画面增添灵动感,表现了生命的活力,渲染了欢快的气氛;“吠声如豹”以形象的比喻来写冬夜的空旷寂静。

5.示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之情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意思对即可) 

解析:《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也是一封书信。作者把冬景写得充满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与朋友分享美景的感情,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文中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忘情于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

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在夜里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的寒犬,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夜晚舂米的声音,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静默无声,很怀念从前你我携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

八、(湖北襄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节选自《梁惠王上》

【注】①梃(tǐnɡ):棍棒。②政:施行恶政。③庖(páo):厨房。④饿莩(piǎo):饿死的人。⑤率:带领。⑥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       

(2)杀人以梃与刃  以: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予观夫巴陵胜状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所欲有甚于生者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兽相食,且人恶之

D.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国家要强盛,国君的作用十分重要。甲文强调的是                ;乙文强调的是               

5.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孟子都运用了类比手法奉劝国君,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答案:1.(1)面刺:当面指责。(2)以:用。 

解析:“面”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当面”的意思,“刺”是动词,“斥责,指责”的意思,“面刺”即指当面指责。“以”在句中作介词,“用”的意思。

2.D  解析:D项中,两个“异”都是形容词,解释为“不同”。A项中前一个“胜”是动词,解释为“战胜,取胜”;后一个“胜”是形容词,解释为“优美的”。B项中前一个“于”是介词,解释为“向”;后一个“于”是介词,解释为“比”。C项中前一个“之”是助词,相当于“的”;后一个“之”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种”。

3.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解析:翻译文言语句要注意落实句中重点词语、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如句中“所谓”解释为“所说的”,“于”是介词,解释为“在”。

4.国君要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  国君不要施行恶政(要施行仁政) 

解析:甲文通过记叙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国君能够善于接纳批评意见,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国家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乙文中,针对梁惠王丧师失子、兵挫地削之后急于报仇雪耻的心理,孟子提出了忠告,强调国君只有实行仁政,才会赢得民心,无敌于天下。

5.邹忌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让齐威王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孟子把用刀杀人(或“率兽食人”)和用恶政杀人进行类比,希望梁惠王不要施行恶政,而要施行仁政。

解析:甲文中,邹忌以生活小事喻国家大事,类比推理,大胆而含蓄地指出国家治理的问题所在——君主受蒙蔽;齐王胸襟宽广,接受建议,广开言路,察纳雅言,齐国因此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使四方畏服。这样,就做到了不动兵卒,“战胜于朝廷”。乙文是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孟子认为,以得民心之仁道,征伐失民心之无道,则无敌于天下。文章由小及大,从举例入手,运用了类比手法和排比句式,逻辑严谨,层层深入,议论精辟,气势磅礴。

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孟子说:“用棍棒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差别。”(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差别。”(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们,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

金星教育中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