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那篇家喻户晓的《陋室铭》,竟然是被“迁”出来的。
刘禹锡(772—842),生活在唐代中后期。他自幼好学,除了攻读儒家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都多所涉猎。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著名,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
刘禹锡是贞元九年(793)进士,从政后官至监察御史。当时,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纷争的社会局面。刘禹锡对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便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势力。由于革新运动遭遇失败,刘禹锡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今安徽和县)当通判。
刘禹锡被贬后,按照规定,他应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偏僻、荒芜的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住处面对一条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房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策知县没有达到目的,心里很不平衡,气急败坏,便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处由城南门调到更僻远的城北门,由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心说:我看你刘禹锡还乐不乐!这次折腾,刘禹锡的住房虽然小了,但这一间半房子位于德胜河边,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树、柳树,自有一番风趣。刘禹锡对这个环境也没有计较,依然安心读书作文,并因景生情,又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新居的门上: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刘禹锡仍悠然自得,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恼羞成怒:你刘禹锡不是喜欢江河风景吗?今天我就叫你既不临江,也不靠河,只给你一间仅能容下一榻一桌的小屋,叫你去哭吧!于是又把刘禹锡的住房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房子。
刘禹锡在半年时间内三迁住处,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他想:这昏官实在是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一气呵成,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刘禹锡的这个举动一时轰动朝野。策知县面对睿智坚强的刘禹锡,真的是没辙了!
人世沧桑,岁月如流,势利小人早已化作一抔黄土,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光照日月,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