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马致远

真实的曹操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为汉相曹参之后,是东汉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东汉末年,他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于许都(现在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儿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国志》中对曹操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毛泽东评价曹操:“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后又在词作《浪淘沙·北戴河》中称及曹操:“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马致远的轶事

(1)好学上进

马致远好学上进的故事,被马氏后人津津乐道,并时刻用以警示子孙。

据说马致远原名视远,元初在家乡就以好学聪明而小有名气。为开拓自己的前程,他欲离家远行。临行前,他来到县城铁佛寺参拜铁佛。东光的铁佛在远近颇具盛名,当时香火兴盛,寺里僧众甚多,尤其是长老学问很高。

拜罢铁佛后,马致远求见长老,说:“吾名视远,有心求学,无奈家贫无人指教,求长老赐名,促学业!”长老见他气宇不俗,便与他长谈起来,并教诲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你生于东篱,志在千里,来日定成材成器,但须牢记,才为民所有,不图富贵。”

从此,视远将字改为“千里”,号东篱。

(2)“逢马不杀!”

马致远仕途奔波数载却壮志难酬,让他欣慰的是他闲暇时创作的杂剧、散曲却声名日盛。更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因他本人取得的文学成就,他的家乡躲过了一场劫难。

明初年间,燕王朱棣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百姓惨遭杀掠,逃亡殆尽。“靖难之役”后,冀、鲁、豫广大地区的人民饱受战乱和自然灾害的侵袭,史书记载“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特别是河北这块地方,到处是“青燐白骨”,满目荒凉。“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

而在此时,东光却有一个幸运的故事,据说,这燕王曾学过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对马致远非常崇拜。北征来到东光,得知东光是马致远的故乡后,便下令说:“逢马不杀!”谁知手下兵将听讹了,立即宣布王命:“冯马一家,一个不杀!”于是马氏宗族躲过了这场劫难,冯姓也跟着沾了光,其他不姓马的也纷纷说姓马,因此保全了一家老小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