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的内容很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各方面的言论。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以儒家思想为特征形成的儒学文化圈里,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言行,反映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基本面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孔子和早期儒家的自然观,社会道德理想,以及教育、艺术等方面的主张,而且可以真切感受到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政治智慧与生存智慧。孔子以一种无与伦比的洞察力,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看得格外分明,对人心、人性的善与恶有着透彻的理解,而对于为人处世、治国安邦,孔子更是满腹经纶。
通过分析研究《论语》里涉及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言论,我们得出了孔子的为学之道以及其对现代的借鉴意义,希望能够对同学们以后的学习和人生发展有所影响。
一、重视学习,立志求学
学习活动是人类将自身知识经验代代相传的唯一途径,《论语》开篇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的开篇就是关于学习的,告诉人们学习了新知识,要时常温习它,把这样好学的行为当成是快乐的源泉。其后孔子在《论语·为政》里提到自己的人生历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以自身的经历来说明必须重视学习,劝诫人们要在年轻时立志学习,不断增加自己的学识,慢慢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这样才能做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当然这里说的“四十而不惑”不是指勤奋地学习就可以到了四十岁什么事情道理都知道,因为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而世界上的知识是无限的,这里讲的“不惑”是指通过学习知识,遇到事情就能够依照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来对其进行判断,特别是价值上的判断。
立志学习,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我们寻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很好地完善自己。特别在现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们对物质需要的迫切渴望,我们越需要早日立志学习,学习各种知识,培养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免于沉沦于对物质的过分追求。
二、先学做人,后学作文
孔子强调“学”,“学”不仅是指学习各种知识性的学问,还指对自身修养的培养,就是俗话说的学会做人,这里的“人”是指符合儒家素质要求的人,具有“仁”和“礼”的素养。子夏曾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是强调人要重视品德、孝和信,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可以做到这三点,就算是学习过了。
孔子自己也说: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学习时注重自身的行为要庄重和对生活要求安贫乐道,这样就可说得上是好学了。
子夏和孔子都没有从很具体的方面来说明什么是“学”和“好学”,但是他们都是从个人的品性的修养来说明“学”,也就是在他们看来,个人品性修养比学识渊博要重要得多。
三、为己而学,求真务实
孔子曾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来区分两种不同的学者,一种人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另一种人学习的目的是装饰自己,给别人看,告诫我们要端正学习的目的,要为己而学。
除了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孔子曾对子路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在这里劝说子路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采取诚实的态度,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切勿不懂装懂。这个道理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在为人处世还是学习工作中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个道理看似简单易懂,但是人们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却对自己不懂的东西装作很了解,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显示出自己的愚蠢。所以,我们学习和工作,都要有“知之为知之”的正确态度,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学习,真真正正地掌握知识。
四、温故知新,择善而从
学习除了要有“废寝忘食”的好学精神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外,孔子认为还要“温故而知新”,不断地“学而时习之”,把学过的知识牢牢地记在心里,进行独立思考,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要懂得辩证地对待学和思的关系,避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除了以上的学习方法,孔子还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有两层:一是身边的人和事都可以是自己的老师,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二是学习的时候,既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又要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并以此为鉴来反省自己。这些道理对我们现在的学习有积极的作用,我们要继承孔子好学的精神、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的做法,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标。
五、明确方向,学以致用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做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这才是我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得到了体现。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这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做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是大学问家,一生勤奋治学。他总结出丰富的治学经验,流传百世。做学问自然以“学”为中心,然而不能忽略“习”“温故”“问”“思”等。他指出“温故”与“知新”、“学”与“思”的相互依存关系,非常可贵。他认为学无止境,所以要“学而不厌”。越是大学问家越能感受到知识汪洋无际,孔子就是这样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