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小作文180篇

记叙文写作指导:记叙要选好角度

<

记叙的角度,又称视角。就是记叙者(文章作者)站在什么位置来看记叙对象。画家写生,摄影家摄影,总要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立脚点,从最佳角度表现对象。写作和绘画、摄影的道理是一样的,选择角度是为了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

记叙的角度有三种:

1.第一人称的记叙。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记叙的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第一人称记叙能给读者很强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并体现出鲜明的主体性与浓郁的抒情性。如:

我常常把童年在大自然中的陶醉,比拟成一朵长醉不醒的睡莲。细长细长的枝蔓,支撑起我的骨架;圆圆的绿色叶子,编织成我一个个梦的摇篮。我在一条东流的春水中,起伏颤动,每一朵童腮般的粉艳的花蕾里,都藏着我幼小的精灵。我睡卧花丛,任风儿摇摆,任春水颠簸;不管它流向哪里,都流不走我的精灵,我的梦境……待睡莲的花蕾睁开睡眼,则童年的岁月,已被流水驮走,东去的春水,便再也不回头了。

——从维熙《裸雪》

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记叙作者童年在大自然中陶醉的感受,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记叙只限于“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或“我们”)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就无法直接记叙,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人物的深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2.第二人称的记叙。

所谓第二人称的记叙就是文章中频频出现“你”(或“您”“你们”)的称呼,作者采用这种称呼叙述有两种情况:

一是把读者称作“你”(或“您”“你们”)。如: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往孩子口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说:“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种记叙角度可以消除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感,使读者觉得亲切、自然。

二是把被叙述对象称作“你”(或“您”“你们”)。如:

娘,您走了,您走时匆匆,丝毫不理会女儿的感受。您走时带走了我的欢乐,带走了我的依赖,最重要的是带走了我的一切希望,带走了我生命的全部。

娘,您走了,世上最爱我的人走了,我曾经挽留过您,我尽了最大的努力,不惜重金把您送到当地最好的医院,请了最好的医生,用了最好的药……可您还是不念儿女的孝心,不恋亲情地离开了我们。多少天来,我反省自己,是不是您在世时,我照顾您不周?是不是我做的饭菜不可口?可您也常夸我做的饭菜最好吃。您是不是心疼我工作太忙生活太累,而想减轻我的负担才离我而去?您是不是倦了,困了,您慢慢地睡着了,不由自主地长眠了……

——许东文《写给天堂的母亲》

这里第二人称“您”的出现,仍以“我”作为记叙的立足点。为了记叙的亲切,往往用“你”或“您”来称呼被叙述对象。这种虚拟对话的方法,可以使叙述对象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由历史变成现实,从而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3.第三人称的记叙。

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叙的,通常叫第三人称的记叙。第三人称叙述,则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它所叙述的对象不受个人所处角度的影响和限制,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这种记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他们”或“她”“她们”或“它”“它们”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如:

每当穿行于闹市之中,他常常不会留意到姑娘们爱慕的目光。越过一片熙熙攘攘的人群,他看见的仍然是那片绿色的草地,奔腾的马群和那张亲切可爱的粉红色笑脸;耳边也总是传来那支摄人魂魄的歌声……他有时候就旁若无人地满面泪水在街头行走,而不管有多少惊诧的目光在瞧他……

最近一些日子,随着气候渐渐转暖,他的情绪却不知为什么越来越糟糕。奇妙得很!季节往往能影响人的心境。当他看见河岸上一缕缕如烟似雾的柳丝和山湾里那霞光般灿烂的桃花时,一种无限忧伤的感情就涌上了他的心头。他想叹息,想唱歌,想流泪,尤其想和什么人谈一谈他曾有过的幸福和不幸;以及那早已流逝但永远不能忘却的往事……

——路遥《平凡的世界》

从上面例文可以看出第三人称的记叙不受叙述范围的限制,能较自由广阔地反映生活,它的局限是缺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

在文章中,无论是采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还是第三人称,都要特别注意人称的统一,否则会因不断变换视角,而导致头绪不清、脉络混乱。即使要变换人称,也不能过分频繁,转换处必须交代清楚。

金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