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小作文180篇

2015浙江卷作文范文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思路点拨】

这是一则人文思辨类材料。

从立意上来说,前一则材料侧重于从审美角度谈人与文的关系,强调的是品位,突出的是人的性格对文风的影响;后一则材料侧重于从道德层面讨论文与人的关系,强调的是品质。但并不是说,谈人文一致是从审美角度看,谈人文不一致就是从道德层面看,而是这两种对立的关系,都可以从审美角度或道德层面来讨论。或赞成文如其人,或赞成文未必如其人,或赞成一分为二地看待文品与人品,这三种立意角度都符合题意。 但是,必须把握一个基本的观点,那就是文章写得好,并不意味着人品一定好;文章写得不好,也并不意味着人品一定不好。一个人的人品大厦建立在他的言行之上,其文章只能提供参考。因为文章和人品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没有必然的关系。因此,具体写作时要选好观点,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口, 善于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多重地开掘层次,在论据的选择和表述上下功夫,写出深度和广度来。

【范文示例】

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模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先肯定“文如其人”,然后笔锋一转提出观点。】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先从正面论述“作品反映其人品”,借蒋勋对杜甫的评价来证明这一观点,事例典型而分析深刻。】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看到了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末了明白人不能为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与善良——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敛财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债务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入胜了:从作品中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作者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然而”转入从反面论述中心论点。以莎士比亚为例,重点叙述他在《威尼斯商人》中表现出的人性、人品追求与实际生活的背离。然后回扣材料,引用元好问的观点,并借孔子、孟子的言行发问,引人深思。】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承上文,提出不必纠结人品的观点,并从“文以载道”的角度阐明不朽的是作品。】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视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消失不见,但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后世。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最后得出“且以作品论英雄”的结论。“固然 ……但”句式的使用,体现了作者思维的严密性;三字短句和比喻修辞的运用,使行文富于变化而有文采。】

【名师点评】

①观点深刻而有启发性,论证翔实而富有层次。当很多人提出“知人论世”或“言为心声”时,本文认为:评价一部作品不必匆忙地去考察作者的人品,而应该着重考察作品本身,“且以作品论英雄”。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作者先从正面切入,论证“言为心声”的道理,揭示出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会反映人品;接着从反面着手,论证高尚作品背后不一定都是脱俗之人,指出作品与人品可能存在分歧;然后集中火力,论证作品比人品更重要;最后通过层层铺垫,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应以作品论英雄”。

②论据典型,运用巧妙。杜甫和莎士比亚是中外文学史上的领袖,他们的事例更能反映人品与文品的两种关系。杜甫的人品与文品人所共知,借名家之言述评;莎士比亚的人品知之者不多,叙述较具体,突出其生活中敛财如命的一面。

③语言上,句式灵活多样,或长短结合,或运用问句,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金星教育